(资料图)
白居易说: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诗歌合为事而作”。《罗刹海市》植根于聊斋故事又富有现实主义风格,在激活公众情感、实现社会情感流动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。《罗刹海市》的全球网络播放量短短11天已达80亿次,不仅刀郎本尊的歌曲在网上形成了热浪,还引起了各个剧种的模仿、各种乐器的演绎和多个国家网民的传唱,成为今年现象级的神曲。究其原因,既与刀郎本身的知名度和粉丝基础有关,也与歌曲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有关,既与其高水准的制作和精心的宣传有关,也与网民竞相二次创作有关。
融媒体时代要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佳传播效果,诉诸情感是较好的叙述策略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谁能在网络上制造出情感爆点,快速激活公众情绪,谁就能掌握某一时段的流量密码。《罗刹海市》之所以能够充分调动听众的情感,其情感爆点有三:一是刀郎的遭遇令人惋惜,往日的歌坛恩怨引人热议;二是刀郎的唱功饱含深情,山歌小调的旋律扣人心弦;三是刀郎的批判入木三分,句句诛心的歌词大快人心。网络是有记忆的,多年前歌坛前辈对刀郎歌曲过分贬低的评价画面,以及刀郎退圈的悲惨遭遇,很容易使得公众产生诸如同情、愤怒、义愤等情感体验,唤起公众对社会不公的道德义愤。
《罗刹海市》中的马骥有刀郎自己的亲身履历事件和某种情感历程的的影子。歌曲借由激活《聊斋志异》中马户、又鸟的文化意象,批判社会不公、以丑为美的现实问题,并激起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及对强势群体的不满。面对歌坛前辈当年的无情打压,有人认为刀郎早已心中无恨,网民却至今心中有怨。毕竟人遇到自身未经历的事件,通常都会遵从于相似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,萌生他对那事件的想象所引发的感情。有网友认为刀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快人心,也有人觉得说唱歌报仇小看了刀郎的格局,两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倾向,推动着舆论的持续发酵。
《罗刹海市》的情感传播不仅表现为受众情感的激活,也体现为在联想机制下情感获得持续强化的动力,以一种裂变式扩张推动着情感的发酵和强化。《罗刹海市》不仅凝结了歌者对《聊斋志异》故事的整体性感悟,也汇聚了刀郎对社会乱象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,无形中为听众开启了一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大门,提供了一次审视社会乱象的契机。共情是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,共情的产生离不开情境。往昔歌坛恩怨的“真实可信”,极易勾起听众强烈的共情,产生浓烈的情绪感染;如今身处环境的以丑为美、是非颠倒,也很容易让听众对《罗刹海市》中批判的场景产生“身临其境”的感觉。
《罗刹海市》不仅具有表层意义,也具有含蓄意义,特别是歌曲之外的隐喻意义和象征意义,正是当下社会矛盾的投射和聚焦,因而能够唤起公众的情感,形成巨大的传播影响力。对此,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评价问题,更应该是现实的问题,要在回顾过往中肯定值得肯定的,否定应该否定的,在整体肯定中保持警惕性,在反思中阔步前行,而不是在反思中绝望,在反思后不作为。有没有勇气改变现实是态度问题,能不能改变现实是水平问题,水平不高,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摸索提高,态度不对可就必须认真加以修正了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