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就业形势太难了,但有一个积极的信号

来源:观察者网 2023-07-08 09:12:15

【采访、编辑/观察者网 张红日】

每年春夏之交都号称是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,今年有哪些不一样的形势?


(资料图)

据教育部统计,2023年,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,同比去年增长82万。除此之外,还叠加着一些企业的裁员、优化清退出来的失业人员再就业。

眼下,如何更加促进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就业,迫在眉睫。而相较于从前一线、大厂、高薪、自由职业等求职诉求,现在他们正在向“求稳”转变。

“要对未来有信心”,上海大学经济学向宽虎老师用自己企业调研的经历告诉观察者网,疫情放开以后,经济复苏比想象中要慢一些,但是到了6月份,能明显感受到制造业的恢复,下半年一定会进入新的台阶。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这为我们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信号。

本文采访的样本中,有求职大潮中的年轻人、企业招聘方、大学老师。

考研考博、宇宙尽头的编制、卷大厂、灵活摆摊……他们或许不具有典型性,却是今年特殊大环境下的缩影,仅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和讨论。

6月30日,“2023年北京地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”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,图为招聘现场的AI模拟面试。(图自IC Photo)

“两年前我们选择读研,毕业季发现竞争更激烈了……”

作为今年毕业的国际政治专业学生,我能够清晰感受到,从疫情开始到现在,就业市场的逐年严峻。

2021年时我本科毕业,那时大家对就业市场充满迷茫,但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。有一个简单的逻辑非常流行:疫情封控导致经济不稳定,就业岗位少。等疫情结束后,经济慢慢恢复,就业会相对改善。在这样的背景和期待下,高校研究生又大量扩招,因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都选择读研深造,在我印象中大概占了我那一届毕业生的一半左右。

在读研的选择中,出国与考研的比例又各占一半。国内高校方面,在国关领域的传统强校,如北大、人大、复旦等,都是考研的热门选择;在海外高校方面,美国仍然是优选,但这几年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新加坡等学制相对较短、费用相对较低的国家也非常热门。在就读方向方面,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研读政治学相关专业,也有许多同学出于切实的考虑,跨专业选考新闻、教育、法律、商科等其他专业。

在直接就业的国政毕业生中,考公、考编也是非常普遍的选择。在经济不明朗的情势下,“求稳”成为我身边很多同学的选择。当然,政治学类专业本身与公务员的许多岗位需求适配性也较高,能够学以致用也是大家作出选择的一大考量。同时,国内国政专业的课程安排一般涉猎较广,除去政治学课程外,往往也涉及历史、经济、哲学、商业、人力资源等课程等,因此在就业选择上给予了毕业生更大的选择空间,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学术或研究路径。

教育机构分析专业前景 视频截图

今年,我研究生毕业,就业情势却并不像两年前本科毕业时大家普遍期待的那样乐观。相反,竞争更加激烈了。内卷、HC(Head Count, 留用转正名额),这些词语被大家挂在嘴边,时常念叨。在就业难、文科就业更难的大背景下,在向企业求职的同时,许多文科生选择继续深造,或考公考编,或自行创业,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,就业方向也五花八门,整体而言,在择业方向上没有体现出专业的限制。

正在实习的我又在重新考虑,要不要再继续读书……

坦白说,国政就业是典型“文科无用论”的偏见体现,几乎很少有岗位会专门提出对国际政治专业的需求。作为国政专业的毕业生,有时我们也会自嘲“空学了一身屠龙之术”。当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,可以说,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历史——但是从务实的角度而言,选择专研学术研究的同学毕竟是少数,更多毕业生们选择低头走好脚下的路。但是,专业的培养带给我们更深远的影响,独立思考、批判反思、从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,是终身的宝藏。

借由王尔德的话,愿每一位国政专业的同学,都永远作“仰望星空的人”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 又一家上市公司宣布终止上市!15万股民难眠
下一篇:最后一页
为你精选